人工智能学院起源于2001年成立的计算机工程系,已具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院系调整,2017年计算机工程系和电子信息工程系合并为信息工程学院,2019年信息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2020~2023年人工智能学院先后孵化出了三个新学院: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和智能终端学院。在2024年的新一轮院系调整中,人工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和智能终端学院整合为两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工程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校学生3200余人。
优秀的校友代表。近几年,学院输送了一大批在宁德时代、字节跳动、星网锐捷、新大陆、上润精密仪器、冠林等省内外龙头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的科技创新人才。各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待遇逐年攀高,2022届有2位毕业生分别被百度、WPS录用,职业生涯首薪达25W+,2023届有1位毕业生被北京搜狐录用,职业生涯首薪破40W+。考研升学成绩喜人,不乏有考入985研究生,考入福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
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100余人。教师队伍中,拥有1支“智能信息与感知技术”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产业化专项)、1支”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福建省高校慕课应用型团队(均为全省民办高校唯一),汇聚了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教指委协作委员、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IEEE fellow、省部级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师、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百人计划”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ABC类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
良性的产教融合生态。与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联合成立“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新大陆、华为(福州)云计算创新中心等30家企业成立“福州市ICT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与FIoT-LAB联合建成“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快速制造平台;与星网锐捷共建“下一代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阳光学院分实验室”。形成了新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体,提倡场景化育人,践行实战教育教学,每年约有10%的大四学生通过校企联培计划赴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
丰硕的科研成果。过去5年,学院科研经费总和达1000多万,科研项目累计150余项,在国内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学院建有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全省民办高校唯一)、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电子学会智能信息专业委员会。获得省级自然科学论文奖2项,获批文化与旅游部信息化发展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7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高层次人才专项课题20余项,以及130多项企业或科研院所的横向或开放式课题。发表在Nature子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检索论文50余篇、EI检索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
浓厚的教研氛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校首次突破)、二等奖1项,入选2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改革案例、课程思政案例、新工科建设案例。建有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立项了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教改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及一般项目、福建省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等20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了福州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4项。
优质的育人成效。学生获批大创国家级30项、省级47余项,发表论文34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8项。近年来在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3年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73项,其中国家级16项,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有45项,累计合同金额超过863万。
丰富的党团活动。学院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能说会跑,能拍会写,敢闯会创”的阳光“标签”,培养硬核本领,助力学生成人成才。定期组织开展党日主题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阳光悦跑、电子科技节、宿舍文化节、辩论赛、演讲比赛、十佳歌手赛等活动,强化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的“双育人工程”。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福建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马尾区先进基层团组织、连续6年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学生会等荣誉称号。